米洛斯的维纳斯
马玉琢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如何来引导学生认识残缺美呢?根据学情制定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及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文本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教学方法: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文本听读——理清思路;分析“残缺美”——艺术熏陶;自由讨论——怎么样创造人生美。
3.学习指导: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拓展思路,学会合作、交流。
4.教学媒体
展示卢浮宫及其“三宝”图片,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创造优美的情境。
听读录音,配以轻柔的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一)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音乐起)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走进一座神秘的艺术殿堂——卢浮宫,用自己的心来解读美的内涵。(定格在维纳斯像)
学生简单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 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二) 分析一
(指着图片)一些老人家见到这座雕像,见她赤裸着上体又缺少双臂,总想给她做件马甲,就总想给她接上双臂,这些举动总是被大家笑话,说是画蛇添足。那么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