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扶沟县曹里二中 冯建辉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许多教师加快了转变观念的步伐,以积极适应课改的潮流。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让孩子在语文课堂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首先转变的教学观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欣赏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对此,我总结了几点粗浅的感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推进课堂教学的主动力,是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
以往走进教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短短一节课,往往老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练的少。
教育专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是将自己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充满想象、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和老师的现成结论。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在整个语文实践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正是因为在课堂实践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活动,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训练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过去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老师的讲授,改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