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导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6/3 23:39:2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5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60个字。

  4    外国诗两首
  知识导学
  作家作品
  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
  员。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
  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4节):再次写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写作特点
  《蝈蝈与蛐蛐》
  以少胜多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
  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
  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夜》
  节奏优美,韵律和谐,在反复的咏唱中突出夜的静谧、美丽。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复沓的形式,突出了京景物的特点,在音乐上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给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美丽的氛围。
  难点探讨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
  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的最后一节的四句诗,基本上是前几节内容的重复,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夜》的最后一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和美丽,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