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文理科2份试卷。
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
命题人:田春锋审题人:史小军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
2.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张衡的《西京赋》中有“郭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垂立,俯崇百隧”之语,这表明当时
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人文班)
命题人:田春锋审题人:史小军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2.《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除井田,民得买卖”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3.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4.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商业活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