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
 教学目的:品味欧·享利式的结尾;认识虚荣的危害;学习文章留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注意辩析虚荣和过度的虚荣,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鉴赏文学作品中“空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要点:1.梳理小说结构
    2.鉴赏“欧·亨利笔法”和空白艺术
 一、引入:项链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线索:项链
 情节:梦——借——戴——丢——还——识
 2.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尾,在小说技法上,被称为“欧·亨利手法”(联系《麦琪的礼物》,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出人意料,可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a.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送还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
  c.珠宝店里只卖出盒子。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也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长是短,都须遵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 
 △为什么玛蒂尔德就没去想项链是假的? 
 三、 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提问:1.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她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虚荣心吗?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这正是此问所追求的效果,我想也是作品所追求的效果。再举二例引导学生品鉴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一: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例二: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咋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2.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 
  说明: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莫泊桑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你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大大降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心中己有了自己的玛蒂尔德,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