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父书》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250字。
《禀父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声洞及黄花岗起义,对文章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地了解。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
3.深切感受革命先烈以天下为己任,舍身就死的爱国情怀;学习作者以追求民族幸福为己任,甘愿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献身精神。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黄花岗烈士。福州市人。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逢人痛论国事,力主须倾覆满清政府。自1902年起,两度赴日留学,先后在成城军校和千叶医科学校就读。1903年在东京参加“拒俄义勇队”。1905年与兄方声涛,姐方君瑛,嫂曾醒、郑萌,妻王颖先后加入同盟会,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1911年,从日本密运军火入广州后,不顾劝阻,毅然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发动后,随黄兴攻入督署,寻张鸣岐不遇,遂驰攻督练公所,杀兵勇20余人,终因背部负伤、胸前中弹而死,时年25岁。
2.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这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才能拯救民族。于是,从20世纪初年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