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文解读
- 资源简介:
约1650个字。
《春》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绿》《背影》《春》等脍炙人口,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它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让人看到希望、感到力量,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向前。
课文讲解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
1.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
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钻”写它的形态,用“嫩嫩的”“绿绿的”写它的颜色,用“软绵绵的”写它给人的感觉,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主要特征。文章写春风、春雨也是这样。
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了地上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作者精心锤炼词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作者善于运用口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叠句以及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读起来音调和谐,轻快活泼。文章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多处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