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全科试卷(6科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理科全套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基本能力(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理综(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数学理(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数学文(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英语(一模第2套).doc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一模第2套).doc
高三自评试卷
语文 2013. 03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迂讷(nè) 喷香(pèn) 璎珞(luò) 揠苗助长(yà)
B 祓除(fú) 熨帖(yùn) 渐染(jiān) 踽踽独行(jǔ)
C 蹊跷(qī) 黢黑(qū) 铁砧(zhēn) 宁缺毋滥(wù)
D 浸渍(zé) 锃亮(zèng) 档次(dàng) 钟灵毓秀(y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凑合 端详 甘拜下风 有志者事竞成
B.沉湎 贸然 和衷共济 万变不离其宗
C.诙谐 诡秘 生杀与夺 不费吹灰之力
D.姿式 炫目 明察暗访 百密未免一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重点 的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5390亿元,比2012年春节期间增长14.7%。
②在“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中,市科技馆与消防总队市南区支队的消防官兵联合进
行了消防实地 。
③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实用规定》除“校车驾驶人管理”章节外,其他条例已于
2013 年1月1日起正式 。
A.监测 演练 实行 B.检测 演练 施行
C.监测 演习 施行 D.检测 演习 实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能够结合自己耳濡目染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 感想,读来亲切生动。
B.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让世界另眼相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以及当今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C.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但其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迫不及待。
D.汪曾祺的散文有以下两点值得学习: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剪纸以其别具一格的审美思维和造型语言,显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遗产”之一。
B.书籍的出现好处是,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坏处是,我们容易贬低甚至疏忽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C.巨星云集的湖人队一败再败,不仅与总冠军渐行渐远,甚至连季后赛都成为了难以企及的奢望,这与霍华德没能统治内线不是不无关系。
D.成都城市微博“微成都”,通过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传播介质,探索出一条政务微博传递正能量的新路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语言与文化 金开诚
由于某一民族的语言从来就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文化色彩与意味。个体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便可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代代人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是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形成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说话,最早会叫爸爸、妈妈,他在学会这两个词的同时,定然把它们同父母的具体形象相联系,而这形象则是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男人和中国妇女;后来幼儿又逐渐感知父母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地位和处境,并分出对“严父慈母”的不同情感和态度,这些情况当然是由传统的历史文化决定的。因此,在幼儿心目中,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是与一些富于感性的表象以及一定的情感色彩相联系的。
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名胜,说起那些地名,中国人的感受就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毫无意味的符号。例如中国古代说到塞北与江南,便分别含有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