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条长江,不同的感慨 ——运用比较的方法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湖南省岳阳中山职业技术学校 刘惠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用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由于这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文豪之手的名作,加之本地离古战场赤壁也不太远,不少学生去赤壁游览过,所以在讲授课文之前,学生的“预习”功夫已下了不少,这对我授课当然是件大好事。不过我透过“热情”也明显了解到学生对于该词深远的意境,复杂的情感疑惑甚多。这当然不能怪学生,这是文言文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课文的难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采取什么办法去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词意,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呢?要很顺利又很轻易地帮助学生去解这些惑,我想到了文学界经常议论的话题“比较文学”,我决定运用文学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怎样选取题材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两个相比较的事物必须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隔得太远,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可比性,比较成为无本之木。但不同点也必须明显,只能是“相似形”,如果是“全等形”,比较就失去了意义。一天,我翻出四大古典名著插曲的音碟欣赏,突然从杨洪基那浑厚、沉稳的歌声中得到启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了,就是它:《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临江仙》是杨慎《历代史略词话》第三段“说秦汉”中的开篇词,它以豁达超卓的情怀咏叹古代英雄成败之大业,罗贯中之所以将它借来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诗,正是对《三国》英雄的一个评价。历代知识分子凡读过《三国演义》者,自然都读过它。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全国播映,这首词的普及率也随着歌唱家的优美浑厚的歌声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以“家喻户晓、如孺皆知”来形容,大概也不觉得过份吧。我的学生中有不会唱的,但没有不熟悉的,我只提了个头,大家就念顺口溜似的背出了全词,这为我的比较法教学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将学生按坐位分成四个组,让他们分别找出这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异同点,并请四个代表分别板书到黑板上。同学们很快发现这两首词都是写的长江,并由长江引发出感慨。两词都写了长江的水花波浪,都是江水淘尽英雄人物。所不同的地方也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