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综合评述
作者: 乙平 【我来说两句】
在总结上海、北京两市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部分,2004年进一步扩大分省组织高考命题的范围,增加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命制工作的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至于全国卷也有4种之多,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
一
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我们知道,话题作文最本质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写作范围宽泛,二是不设置审题障碍,三是不限文体。至于自拟题目,窃以为不应该成为话题与非话题的分水岭。材料作文曾一度占据高考作文阵地,截止1997年,自拟题目就有七次之多,依次为1983、1984、1990、1992、1993、1995、1997等年份。而且就写作的全过程而言,拟题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足成为命题形式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简直可以说,全部采用话题作文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点。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这类题目由题干、材料、话题、要求等几个部分组成,材料用来引出话题而非用来限制立意(这是与供料作文的最大不同点)。这种类型的题目创设了产生话题的情境,能够开启考生的写作思维,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今年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罗列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等5个人物和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5个文学形象作为话题供考生选择。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笔者注意到北京卷、上海卷还是坚持不要写成诗歌,尤其是上海卷,自1985年独立命题至今整整二十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年头没有提出“不用诗歌形式写”之类的要求,其余都不厌其烦地说“不要写成诗歌”,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强调不能写成诗歌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五份卷子,占全部试卷的三分之一。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份全国卷分别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平凡与自豪”,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广东卷“语言与沟通”——整整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03年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由于联合式话题由两个概念组成,而且两者之间除并列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因果、条件等关系,因而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买镜”)、湖南(“家庭教育”)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在字数和赋分方面,除了上海卷要求1000字左右,赋分70分外,其他均为800字以上,赋分60分。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字数和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