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份试题,包括文理两科内容。
福建省安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2011年9月29日,强台风“纳沙”登陆海南文昌翁田镇,部分道路由于积水严重中断。
B.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C.2011年9月21日,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及中国民乐大师团音乐会在乌克兰中央艺术家之家和乌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同时拉开帷幕。
D.2011年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仪式,欢迎朝鲜内阁总理崔永林访华。
2.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关于文化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文化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力量,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中秋、国庆长假,进入旅游旺季,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游客爆满,日游客量少则1.5万人次左右,多则近3万人次,整个博物馆人满为患。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C.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D.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4.2011年10月1日至7日,河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剧场举行。郑州奇石、安阳安绣、开封茶艺、鹤壁古窑、平顶山宝剑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在本次文化遗产节上集体呈现,令大家大饱眼福、叹为观止。有人说: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主要表明文化遗产
A.是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
B.可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
5.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促进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同期举行。本届博览会参展规模与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有
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②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传播文化 ③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进行文化传播 ④通过展销图书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6.《辛亥革命》上映以来,各地票房佳绩频传,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地院线都为影片提供了大量排片场次,成为国内院线的最大热点。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永远温暖、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优秀作品的这种作用来自于
A.作品本身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B.人的心灵震撼和感知
C.作者的凭空想象 D.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
7.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媒介。在世界的任何一个有中国人的角落,龙都是中国人之间最亲切的身份认同。而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8.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 B.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C.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D.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
9.“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当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与中国古代的“和谐”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我国古代________的继承。
A.传统建筑 B.传统文艺 C
福建省安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一、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力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据此回答2-3题。
2.“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大家以前耳熟能详的一个口号。但在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已经确立的今天,人们把这一口号改成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一变化
A. 否定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看到了文化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C. 使文化的功能得到强调和尊重 D.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自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传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大新闻媒体派记者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等,和工人、农民、教师交朋友,采访报道了许多鲜活的新闻。群众也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增强了对我国国情的认识。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新闻记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写了《文明的冲突》一书,引起了全世界的知识界和一部分政界人士的关注。据此回答4-5题。
4.亨廷顿认为,历史上的许多冲突都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我们应该这样评价他的观点
A.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B.否认了宗教的世俗作用
C.把握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D.突出文化、反对暴力斗争的观点
5.他还认为,在2l世纪的世界竞争格局中,要特别警惕伊斯兰文化和东方的儒家文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挑战。下面哪一观点不符合亨廷顿的主张
A.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B.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软实力
C.文化应该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次 D.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可以和谐共存
6.《周易》中有这么一段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A.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B.文化是自然界运动中所特有的现象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D.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从社会实践中培养的
7. 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启示我们
A.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B. 对幸福的理解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C. 必须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D. 应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