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感受“文学中的音乐美”探究式学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2/22 14:13: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70字。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象
  ——感受“文学中的音乐美”探究式学习
  【前言】
  音乐是全世界的公共语言,音乐无国界,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某一乐曲的主旋律,并细腻地感知乐曲的动人之处。在白居易的笔下琵琶女的琵琶声,如急雨,如私语,如珍珠落地,如泉流幽咽,如银瓶乍破,如铁骑突出,声声入耳、沁人心脾。在乔治•桑的笔下,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演绎成一幅幅色彩多变、景色多样、声色兼备的动人画卷。
  是什么让他们把所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形象的视觉图景?是细腻的感触和多情的心智。是什么让他们熟稔地表现出音乐的巨大震撼力?是高超的技法和不凡的文学功底。音乐无形,但是在我们的意念中却可以幻化为有形的世界;音乐抽象,但是在我们的笔下也可以展示其形象之美。那就让我们用心打通音乐和文学之间的桥梁,构建文学中的音乐美,谱写出经典音乐的文学华章吧。
  【探究内容】
  一、文中乐美 理性体味——分析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让大家搜集文学作品中表现音乐之美的精彩诗文,查阅相关资料,集思广益,用心探究“文学中的音乐美”,明确:“美”在何处,如何表现音乐之美。仅列举两组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如下:
  第一组研读韩愈《听颖师弹琴》
  (1)品读原诗(略)
  (2)交流探究结论,同学代表发言:作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此诗把琴声的万千变化描摹地淋漓尽致: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阳刚转为阴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突然,百鸟齐鸣,啁啾不已,静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形象的图景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韩愈用切身的感受、真情的投入、形象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境界开合。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真切动听。给我们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听觉的震撼。
  第二组,研读《李凭箜篌引》
  (1)品读原诗(略)
  (2)交流探究结论,同学代表发言: “吴丝蜀桐”极言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表明环境的清爽,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拟人与夸张的手法表现到位。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后面六句,诗人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驰骋天庭,跨越神山,遇见神仙,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用诗歌传递给我们音乐的美妙感受。令人叹为观止。
  教师总结,提炼技巧:
  同学们很用心地进行着探究“文学中的音乐美”的学习活动,收获很多,也体悟很多,音乐之美可以借助文学的形式再现,可以跨越时空让读者感知到音乐的妙处,产生巨大的震撼力。我们阅读这些描摹音乐的名篇,同时调动自己的感官,发挥无限的想像,营造出音乐殿堂的五彩斑斓、图景万千。这正是作者运用自己非凡的文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