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全科试题(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全科试题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文科数学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理科数学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理综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文综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英语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2月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2013年2月17日上午9:00~11:3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
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大致可分为朝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设立的义仓。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典型者如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宋代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而明清时期也有入粟补官制度,以鼓励人们发扬救助灾民的美德。
特别值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以清朝为例,其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以严厉的问责方式以强化官吏的救灾职责。报灾是指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汇报灾情。它使得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救灾工作的效率,清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成灾标准,严格规定了报灾期限和报灾程序。第二步是勘灾。地方官吏必须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其目的在于使官府摸清情况,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而审户与发赈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关键程序:审户是指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备赈济。审户之后须发给赈票。赈票一共两联,发放时须当面填写,当面裁给,并注入根单,作为以后领赈的凭据。这种作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对原文划线句子“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B.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虽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但是它们的具体做法并不一样。
C.以工代赈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它的前提是灾民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D.古代政府始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再与方植之书(姚莹)①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深为叹息。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哉?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也。况局势已成,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练勇设防,心殚力竭,甫能保守危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