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海盐县通元中学 陈百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4、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导入二
教师或是学生说一则读书故事(如闻一多、毛泽东),指出读书对于人(杰出人物、普通人物)的成长和完善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引出《孙权劝学》。
导入三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2、自读题解,了解《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补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朗读可分四步:
(1)范读: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3)对读:同位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