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论与鉴赏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7 10:41: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诗论与鉴赏
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  王志龙

一、关于高考题
当前复习的重点是查漏补缺,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研究上一年试卷,发现命题亮点,如一些获得好评的、具备可考性的新颖题型,深入分析其形式特点、知识关联,归纳、总结解题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相似习题,模拟训练,掌握方法。
综观2004年全国15套试卷,新题亮点纷呈。如语言表达部分,对联、公益广告语、新闻串联词的创作等等,令人耳目一新,就连比较平稳的诗词鉴赏题也在原来题型基础上有所突破,且颇为成功。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设题时引入诗词作品的相关理论或评论;第二,设题时引入诗词作品的不同流传版本。前者有北京卷、重庆卷、辽宁卷及河南卷,后者有湖北卷和辽宁卷。应该说,两个新角度,拓宽了诗歌鉴赏的命题思路,也扩展了中学生诗词阅读与鉴赏的知识空间和理论深度,对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就前者作一些简单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关于“诗论”
这里“诗论”的表述,严格意义上应是“诗歌作品的相关理论和评论”。中国古代没有“诗歌理论”这一说法,这是引进西方文学理论的产物;但这样说不等于中国古代就没有诗歌理论,恰恰相反,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只言片语也好,专著也好,随处可见于中国历代文论甚至诗词文赋之中。特别是诗歌作品的相关评论,丰富多彩,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奇观,艺术成就极高。具体可见以下引文及所注之出处。古人称这些为“诗话”、“词话”,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统称其为“诗论”。如:
论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
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
论立意
   宋刘贡甫之【中山诗话】亦云:“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姜夔于其【白石道人诗说】云:“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字句,亦末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字句。句意欲深,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
清叶燮之【原诗】亦云:“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论词句
刘勰之【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袁枚【随园诗话】云:“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
朱光潜之【诗论】云:“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

从所列举的诸多的论说,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诗论和我们学生的知识储备相脱节。的确如此,我们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的构建模式,与我们古人的“大而化之”的思维方法大相径庭。上述的章法、立意、词句可概括古人论诗的各个方面,而我们目前传授给学生的关于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却分割得很细,很琐碎。如表达方式就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等,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等等。而高考鉴赏的设题又习惯立足这些概念,诗歌题的评改也往往参照于此。这一切迫使我们在解答时必须牢牢握住这些理论,以之作为解题的武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