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神话魅力 培养想像能力
—— 《女娲造人》教学案例实录分析
邹城第六中学 姚雪梅
壹、教学设计
这是我于2004年12月在与泗水县教改交流会上上的一堂课。
一、教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课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因此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形象神性与人性的统一,领会本文想像神奇合理的特点。想像的训练贯串整节课堂。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程序:据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说说区别、探究女娲、放飞想像。
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神话导入、以袁柯与你相约的方式把本文的教学主问题贯穿起来。
一是把课文与《风俗通》短文相比,看可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初步领会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二是探究女娲形象,领会课文想像奇特又合理的特点。
三是放飞想像,拓展学生思维。
其实想像的训练是贯串整个过程的。知识点:神话的特点也渗透在想像的训练之中。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视频,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我还录制了一老者的声音,以“袁柯与你相约”的方式贯串整个课堂,增强课文与学生的亲切感。 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贰、课堂实录及分析
课前:欣赏图片
分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神话故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杨利伟飞天、外星人等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扩大学生认知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神话。大家喜欢神话吗?那今天就让共同我们走入神话王国,一起学习《女娲造人》这篇神奇而动人的神话吧。
分析:上课铃响,老师深情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大门缓缓打开,出现一旋转的美丽地球,上面出现两个字:神话。紧接着出现课题——《女娲造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紧凑,学生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