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3小题,约9190字。
试卷类型:A卷 河北冀州中学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
1、《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① 孔子倡导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 ④ 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5.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临终之际在给清政府的《遗折》中说: “圣人万物为师,采西入之体(西方议会制度)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尊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这表明张树声
A.本质仍然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彻底放弃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C.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D.认为民主潮流已无法阻挡
6、美国《纽约太阳报》记者泽西•钱伯林根据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标题为《英国人还在掠夺》的报道,报道了一名英国上校率领士兵在天坛搜刮的事件,并用电报发回报社,此事引出了一场军事审判,但没有公布审判结果。“此事”应发生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北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