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河南分校2013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6400字。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2013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2.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3.《唐律疏议•资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出唐朝( )
A.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 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
C.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 D.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
4.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 )
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6.在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恩格斯说道:“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在这里罗马世界就陷入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力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前者是已经不能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只有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这里“彻底革命”的含义是( )
A.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B.波澜壮阔的奴隶和平民起义
C.外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击 D.罗马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7.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8.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围绕着国债限额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共和党方面要求削减福利开支,坚决拒绝任何征税的要求;民主党方面则希望借国债限额问题增加对富人的税收,双方相持不下。这种体制保证了( )
A.联邦体制,效率低下 B.三权分立,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