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月考(四)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6410字。答案扫描。
湖南师大附中
2013届高三月考(四)
历史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
命题人:黄宇鸿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2.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3.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反映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4.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图,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
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
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
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5.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D.倡导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6.近代一著名历史人物曾说:“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据此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根据材料判断,这一历史人物应为 ()
A.倭仁 B.奕䜣 C.谭嗣同 D.孙中山
7.依据下表《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到城镇或国外
B.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跟历代政府的提倡和鼓励有关
C.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D.乡民职业的变化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近代经济的兴起有关
8.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