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试题(9科10份,含听力,生物无答案)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化学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地理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历史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数学(理)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数学(文)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物理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英语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英语听力.mp3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语文试题.doc
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政治试题.doc
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传说是女娲所做。《礼记•明堂位》有:“女娲氏之笙簧”,笙义即生,女娲化生了人类万物,成为生的象征,自然的就成了笙的创造者。笙是民族乐器里很独特的一件簧管乐器。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身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故准确的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笙的品种繁多,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簧、21簧、24簧等以及改良高音键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坐笙系列。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师”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簧。”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正是由于笙拥有这种特殊的位置,使笙能够堂而皇之传承延续下来。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记载的笙的簧数不同。
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这就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认可,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中,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的冀中管乐;在婚丧喜庆活动及僧道宗教仪式中演奏的山东鼓吹;流行于山西五台山,以吹奏乐器为主的八音会等,这些传统器乐乐种中都有笙在担当着主奏、助奏的角色。
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笙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国外也得到了传承,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笙最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盛唐时传入日本。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选自《当代戏剧》,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笙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最初因“笙”与“生”同义,所以有传说认为它的创造者是女娲。
B.从外形看,笙主要由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由笙脚连接在一起,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
C.笙在的发音机理是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的耦合振动,所以准确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D.笙的品种繁多,现在应用较多的既有17簧、21簧、24簧等传统笙,又有改良高音键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中音坐笙等系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4~7题。(共19分)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何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六百户。十一年,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除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