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全科试卷(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全科试卷(9科10份)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理科数学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数学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doc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马厩(jiù)玷污(diàn)伤痕累累(léi)树影婆娑(suō)
B.缱绻(juǎn)纤绳(qiàn)衣衫褴褛(lǚ)并行不悖(bèi)
C.胚芽(pī)蹩进(bié)通衢大道(qú)当众推搡(sǎng)
D.自诩(xǔ)华胄(zhòu)命途多舛(chuǎn)深感愧怍(zu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两处错误的是 ()
A.告罄qìng 睇dì盼 杂zá乱 嚼jué蜡
B.窥kuī探 引擎qíng 暴殄tiǎn 栉zhì沐
C.睥bì睨 驽nú马 泥淖nào 桎梏kù
D.瑕疵cī 缧绁shì 稽qǐ首 挑剔tī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校园里“差生”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层见叠出。
B.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学习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C.目前,政府部门开始了又一轮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治理“地沟油”的行动。这种“围剿式”的集中整治,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走出“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的怪圈。
D.“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时尚,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过去十年,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B.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已成为心理学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C.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广州市有关部门指出:招聘洽谈会“谁主办,谁负责”,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B.《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C.复社为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D.普希金是19 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龙在我国古代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是九五之尊的象征,,
,,,, ,以增加人民对于龙的敬畏之忱。
①虽然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长江之南凡有河流处即通行
②服装艺术上随便用龙是受禁止的
③且逢年过节舞龙灯的习俗具有全国性
④每逢天旱,封建统治者就去庙中祈雨,把应付责任推到龙王身上
⑤是广大人民娱乐节目之一
⑥但另一方面,南方各地任何县城必有龙王庙
A.①③⑥④②⑤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⑥④①③⑤②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