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全科试题(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全科试题(9科9份)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五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liáo)翌年(yì) 惆怅(chàng)颓圮(jǐ)
B.漫溯(sù)慰藉(jiè)虱子(shī)青苔(tái)
C.桀骜(jié ào)租赁(lìn)创伤(chuàng)攒射(cuán)
D.浸渍(zì)叱咤(chì zhà)莅临(lì)籼米(s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峥嵘遒劲斑斓陨身不恤
B 喋血寂寥嗔目绿草如茵
C.作揖踌躇弥漫里应外和
D.酣畅窒息惺忪毛骨悚然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导致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八月份,美国联合多个国家的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演习,谁都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C.犯罪分子在警察和群众的合力围捕之下,逃进了死胡同。最后图穷匕见,他掏出刀子,疯狂的挥舞,企图顽抗到底。
D.从外面学习回来之后,村主任根据本村与平原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果断制定了发展种植经济的计划,满怀信心地带领山村走致富之路。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诗歌主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光的赞歌》等。
B.编年体是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巴金原名李尧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他的小说《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散文集《随想录》都很有影响。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全书采用多种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是小说的主线。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学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认识内容还是人。一个时代的文学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这各个方面的状况其实都是人的状况。文学成为人用来反照自身的镜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界的历史就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
在古希腊的文学中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关于人的观念。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认为人同神是相通的,人在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都能达到像神一样完美。他们庄严地宣告,“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人是第一重要的”(伯里克利语)。因此,正如希腊神话里的神都具有人性一样,《荷马史诗》中的人也无不放射着神性的光彩。那些人间的英雄们,无论是奥德修,还是阿喀琉斯,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他们敢于同神斗智、同神搏力,在神的面前也毫不逊色。《荷马史诗》所奏响的正是这样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但是中世纪的文学却表现出了对人的另外一种认识。在中古的那些用拉丁文写成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里,人被解释成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人无力自救,只有信仰和崇敬上帝,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在这种解释里,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这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的贬低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上的大倒退。
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发现了人,再度把人提升到与神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且还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自我认识的这种新进展。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表现了人的各种世俗的情欲,颂扬了人的各种品性和美德,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里的这种人的观念被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所继承,并分别向两个极端发展。新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主张人的个体性要服从人的群体性。高乃依的悲剧《熙德》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观念,它描写了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责任感如何高于爱情、理性如何战胜情感的。与此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可从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们看出。
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又可以看到关于人的一种新见解。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人身上的神性光彩已经消褪,人成为现实的人,成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人的现实的社会性造成了人各种各样的遭遇,形成了人各种各样的性格。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着现实人的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通过人来说明社会,又通过社会来说明人如何改造、如何提高和如何发展。
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是从抽象的人转向社会的人,那么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则从社会的人再次转向抽象的人。但又不是转向古希腊的那种放射着神性光辉的完美的人,而是转向一种丑陋的、残缺的、畸形的、孤独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人。现代主义作家完全丧失了对人的乐观信仰,被一种悲观的、绝望的情绪所代替。在他们眼里,人不仅褪尽了神性的光辉,甚至连人性也没有了,完全变成了“物”和“魔”。“我是谁——我是心灵驱使的小丑”,“我永远是多余的”,“他人就是地狱”,“使我感到荒诞的不是任何社会制度,而是人本身”,这些话最能代表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的基本看法。
6、下列关于“文学与人”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认识,从本质上说,文学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B.文学认识的主要内容是人,是人用来反照自身生存、发展状况,认识自我的镜子。
C.文学对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形成了对人的正确而全面的看法。
D.文学中的“人”都是虚构的,任何时期的文学都不可能真实地揭示“人”的本性。
7、下列对各种文学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马史诗》放射着神性的光彩,其中的人物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奏响的是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B.中世纪文学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的,只有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把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是对人的贬低。
C.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D.现代主义文学把人妖魔化,人在作家笔下,褪尽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成了丑陋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物和魔,这和把人完全神化同样有害无益。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表现了人神相通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人的地位比神更尊贵。
B.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都是继承文艺复兴时期激励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文学观发展而成的。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现实的不朽的典型形象,刻画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是对人的认识的理性回归。
D.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三、文言文阅读(共22分,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义田记
(北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③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