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全科试题(9科10份)
化学.doc
地理.doc
历史.doc
生物.doc
数学理.doc
数学文.doc
物理.doc
英语.doc
语文.doc
政治.doc
兰州一中
2013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郃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公①,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皇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天心,以答人望。”郃即上疏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
后长乐少府朱伥代郃为司徒,举犹为吏。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帝怒,悉徙封远县,敕洛阳令促期发遣。举说朱伥曰:“朝廷②在西钟下③时,非孙程等岂立?虽韩、彭、吴、贾之功,何以加诸!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及今未去,宜急表之。”伥曰:“今诏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举曰:“明公年过八十,位为台辅,不于今时竭忠报国,惜身安宠,欲以何求?禄位虽全,必陷佞邪之讥;谏而获罪,犹有忠贞之名。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伥乃表谏,帝果从之。
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已④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
建和三年卒。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严公: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②朝廷:代指皇帝。③钟下:关押有罪官员的特别监狱。④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旧俗于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徙别馆,绝朝见绝:断绝
B.朝觐如旧,以厌天心厌:嫌恶,憎恶
C.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坐:因犯……罪
D.及酒阑倡罢倡:歌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体现周举“清公亮直”的一组是(3分)
①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②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
③惜身安宠,欲以何求 ④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
⑤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 ⑥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郎陈禅建议皇帝疏远阎太后,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如此,但周举不赞成这种做法,他建议李郃向皇帝上书,让皇帝像过去一样敬奉太后。
B.周举认为,皇帝应该像郑庄公、秦始皇那样,遵循做儿子的道义,敬奉阎太后,否则,就会违背天意和民心,无法来号令天下的人。
C.孙程等人因怀表上殿争功而惹怒皇帝,皇帝下令把他们派遣到边远的县里去任职。周举劝朱伥向皇帝进谏,让皇帝不要这样做。
D.周举做蜀郡太守时,大将军梁商对他非常敬重,邀请他参加宴会,但周举称病没有前去。周举听说梁商在宴会上的表现,说将有祸事发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
(2)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8.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9.请简要赏析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给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代价
他把手插在裤袋里。
他的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长,尖而利。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
“老天爷啊!求求您帮我一次忙吧!”他诚心诚意地祷告,“只要您让我渡过这个难关,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这晚有月,月亮很圆。仰头看月时,他看到的不是月,而是小康那圆圆的乖巧的脸,小康才四岁,却懂事得叫人心疼。自从两个月前他娘离家出走后,这孩子仿佛便在一夕之间长大成人,莫说无理取闹,即使有理时也不闹,成熟得叫他这做爹的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