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0题,约7240字。
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
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
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2.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
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B.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C.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D.手工工场兴起
3.“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该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4.“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5.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拜金主义盛行
C.轻商思想淡化 D.商品经济发展
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
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大政策
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8.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进行制度变革 D.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9.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