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全科试题(5科6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综合资源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58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11/20 17:25: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陕西宝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全科试题(5科6份)
  数学(文).doc
  理综.doc
  数学(理).doc
  文综.doc
  英语.doc
  语文.doc
  陕西宝鸡中学
  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
  语文试题
  命题人:杨凤鸣
  说明:
  1.本试题分为Ⅰ、Ⅱ两卷,第Ⅰ卷的答案要按照A、B卷的要求涂到答题卡上,第Ⅰ卷不交;
  2.全卷共五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I卷(1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到文学的自觉问题,毋庸置疑,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在他之前,主要是群体创作,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出现文学的全自觉,只能是半自觉状况,文学与政治、伦理尚未分离,这从屈作中强烈的怨刺精神可以看出,当然,我们无法抹杀屈原作品的独创性,但其“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的创作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明文学实现了自身的觉醒,毕竟在彼时文学还是具有工具性。
  如果说屈原的作品还只是文学的半自觉状态,那么先秦两汉的文学创作就更称不上是全自觉状态了。这个时期,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学园地内貌似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实则堪称纯文学作品的寥寥无几。而到了两汉,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坛上也是一片空泛言志,歌功颂德之声,即便是出现某些述情之作,也难摆脱“刺讥”、“言志”之窠臼。文学的真正觉醒当推曹魏建安文学之后,尤其是建安风骨对文学的觉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何谓“建安风骨”?简言之,就是建安文学的抒情性、凝练性创作特征。具体而言,则主要是诗歌领域内实现了从空泛言志诗向抒情五言诗的转型,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实现了由表现外在的政治功利,向内在的情感抒情的转型,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文学观念、诗学观念的转型。
  文学个体自我意识成熟和独立。真正的文学创作个体应该具有独立的审视视角和评判价值,而不是违心地附和的“御用文人”,创作个体应对世态人生、社会黎民、个体内心真实情感满怀关照和同情。先秦两汉的作品大多空泛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创作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成熟有关的,当然政治因素也难逃其咎。当文学史发展到建安"三曹七子"那里时,文学个体的自我意识真正取得了独立,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在曹氏父子那里也遭到了深重打击甚至全部被推翻。曹氏政权很重视文学艺术,“雅好诗章”,但这里的重视并非把文艺当作政治的附庸和工具。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而“文学的自觉,最终也还是要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两汉时期,“依经立论”现象严重,这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因此彼时作品大多空洞,有肉无灵。建安时代则不同,思想通脱,反映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领域,在审美追求上,则经历了“缘情绮糜"对“质木无文”、“辞达而已“的取代,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审美感受。
  文学理论系统形成和文学地位逐渐独立。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文学理论尚无系统,大多散见各处;两汉时期虽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但大多“依经立论”,真正意义上把文学作为文学自身来看待评论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可以说,这是对文学的第一次“正身立名”。
  (摘编自董燕玲《论建安风骨与文学自觉》)
  1.下列关于“文学自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个体具有独立的审视视角和评判价值,不是违心地附和的“御用文人”。
  B.文学个体对世态人生、社会黎民、个体内心真实情感满怀关照和同情,文学与政治、伦理分离。
  C.文学个体表现出像屈原那样“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的强烈的怨刺精神。
  D.文学创作自觉地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而不是“依经立论”,“质木无文”,“辞达而已”。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标志着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的到来,但他的创作还是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B.先秦两汉的文学创作虽然称不上全自觉状态,但是较屈原作品的半自觉状态还是有一定的进步。
  C.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繁荣景象下并没有产生出多少具有自觉追求的纯文学作品来。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文学创作更沦为空泛言志、歌功颂德的政治附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由表现外在的政治功利向内在的情感抒情的转型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特征之一。
  B.先秦两汉的作品大多空泛无力,除了创作个体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外,政治因素也难逃其咎。
  C.文学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以及文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文学地位逐渐独立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真正到来。
  D.建安风骨对文学的觉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后得到“正身立名”的文学便不再会沦落为御用工具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存:抚恤
  B.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延:招纳
  C.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直:正直
  D.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穰:丰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3分)  ()
  ①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③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
  ⑤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⑥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邑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B.张敞写信给朱邑劝他举荐贤才,朱邑很感激他的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C.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
  D.朱邑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廉洁有节义,并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其父亲。
  第Ⅱ卷(共132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5分)
  译文:
  (2)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
  答: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3),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