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题,约7120字。
上饶县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礼乐制 D. 世袭制
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3、《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把中美关系概述为: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5、“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二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希罗多德《雅典统治》)实现这一转变的执政者是
A.梭伦 B. 亚历山大 C.伯利克里 D. 克里斯提尼
6、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二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抗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7、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的阵营,成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下列作者表述的现象,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A.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B. 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C. 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D. 巴尔扎克: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8、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