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2-2013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4小题,约6340字。
“四地六校 ”联考
2012-2013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说明“封建”的主要目的是 ( )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 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
2.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与该诗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制度 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6.“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7.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表现在( )
①设置监察机构 ②内阁制度的形成
③行省制度的实施 ④军机处的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11.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指的是( )
A.北伐失败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