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三调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53小题,约8890字。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三调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中每小题1分,共50分。)
1.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
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B.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4.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
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
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
A.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B.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C.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
5.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人名)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及)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材料表明
A.战国争霸冲击宗法制 B.智果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C.智宣子主张立君以仁 D.统治者极力维护分封制
6.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右图空白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