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全科试题(9科10份)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化学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数学(理)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数学(文)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物理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英语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doc
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政治试题.doc
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题(共5题,每小题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堙塞(yīn) 辟谣(pì) 掾吏(yuàn) 强词夺理(qiǎng)
B.偈子(jì) 通缉(jī) 朝暾(dūn) 宁缺毋滥(wú)
C. 应允(yìng) 穴位(xué) 商埠(bù) 韦编三绝(wéi)
D.佣人(yōng) 腌臜(ā) 钞票(cāo) 解甲归田(ji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徇情 钉梢 明信片 礼义之邦
B. 装订 翔实 水蒸气 平心而论
C. 文身 嬉笑 哈蜜瓜 金碧辉煌
D. 噩梦 青睐 舶来品 暗渡陈仓
3.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
A.朴素集中单纯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B.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却实现了业绩上的突破,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居高不下,首超千亿。
C.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D.“山寨”行为容易带来损害正规厂商利益等问题,而其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所以,有人高举反“山寨”的大旗,有其合理性。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A..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运行回归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热钱炒作等风险和挑战,
B.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深入开展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的高压态势,对酒后驾驶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格执行“四个一律”。
C.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谢谢,中国!”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北京制造”。
D.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空间、平台,难免会有这样的质疑,相比于社会现实,网络民意是一种“虚拟民意”,还是更为真实?对网络上的公众情绪,应该如何应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多年来,南昌市百货大楼圣诞夜场都持续到24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衡水、冀州一带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二中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2010年底7 期)
7.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8.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
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