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学实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7/18 18:10: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40字。

  《父亲》教学实录
  【课前预设】
  这篇文章有两个距离,一是作者与父亲的距离,这是一种时空的距离;二是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是一种情感的距离,或者叫做心理的距离。散文教学,就是要能够把握这种距离之美。课前设计了两个过程。第一个是走近父亲,感知形象,紧扣文本内容,抓住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来体味一种真实之美;第二个是走近作者,感受真情,把握作者的三次流泪,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味情感之美。
  【过程实录】
  一、 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师:李白来到黄鹤楼却不敢贸然题诗,只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面世后,成了一座无人逾越的高峰,让人只有仰视,无法超越。然而,作家刘鸿伏却在他的散文《父亲》中说: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言下之意,他笔下的父亲可能更感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他的《父亲》,看看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出了怎样的父亲。
  (板书1:父亲)
  二、走近父亲,感知形象
  师:这是怎样的父亲呢?打开课文,作者的父亲仿佛正向我们缓缓走来。大家能不能迅速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父亲的画面,感受文中父亲生活的环境?
  (学生速读课文)
  生:我觉得集中在第2节:“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师:好,刚才这么一段话,勾勒了几幅画面?这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集体朗读后回答。
  (学生集体朗读)
  生:用了五个排比句,勾勒了五幅画面,突出父亲生活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中。
  生:我认为不是突出诗情画意,大雪,大江,夜色,风雨,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师:这种环境是充满诗情画意还是体现艰辛苦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父亲周围的山水风雨与诗人眼中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吗?
  生:父亲与这里的山水紧密相连,是这一片山水养育了父亲,同时,大雪、风雨这种恶劣的环境,又塑造了父亲。而诗人眼中的山水往往是他们追求的自然环境,或者游览观赏,或者寄托幽思,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不会像父亲那样紧密。
  师:是的,“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父亲风里来,雨里往,这些描写既突出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又表现了父亲对于艰苦环境的态度。你能否从描写中发现这一点?
  生:一双赤脚的跋涉,一把斧头的舞动,一支青篙,一犁风雨,一盏红薯酒,这都是父亲苦难生活的速写;而“跋涉”“舞出”“逼开”“野谣”“解脱”是父亲不惧苦难的写照。
  师:非常好。这几幅画面,勾勒了父亲生活的环境,浓缩他的千辛万苦,营造了一种悲苦的气氛。这虽然不像山水诗人眼中的自然,但作者把父亲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又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与艰苦环境博弈的勤劳和坚强。可见,这为我们了解父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近父亲。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父亲是不是“土物”?又是怎样的“土物”?请抓住作者对父亲的描写,从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寻找答案。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