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如何充实自己写作的素材仓库
增城市郑中钧中学 李锦辉
古人认为好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有“材料丰富”一项。的确,一篇材料干瘪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每有说服力的。这一点没有谁不认同,包括我们的学生。可是,作文课或考试时,经常见到考生们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最后将笔头都要破了,好容易凑够字数,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老师阅卷时,见得最多的还是“张海迪”、“爱迪生”、“居里夫人”、“牛顿”等人物事例,因此有人撰文调侃“大小作文,不管什么内容,都用居里夫人作证,我们应该给居里夫人减负、松绑,别累坏了我们的科学家。”
诚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是作文的“米”。可这“米”从何而来?在为时不多的备考日子里如何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呢?有学生买来论据大全等书,拼命背,过两天又忘了,再背,费时多,见效慢。
翻阅近几年各地高考优秀作文便会有更佳答案。近几年各地的高考优秀议论文很注重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出大量的材料,也很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因此,要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作文做到材料丰富,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读课本,熟悉课本内容
课文是专家按一定标准,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编而来的。学生读书十二年,接触过二十四册课本七百多篇文章,里面有不少故事,讲述名人故事,也有不少名言警句。如果学生将这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熟记于心,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点在近几年的各地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体现。
2003年山东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第二部分: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瞑目。”
以上三个例子“楚王信郑袖远屈原”、“李存勖宠幸伶人亡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分别出自高中教材戏剧《屈原》、文言文《伶官传序》、文言小说《失街亭》。
除叙事性材料外,课本中的名言名句在高考考场场上被大量运用:
2003年湖南优秀作文《勿以亲疏定是非》开头: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见于人教版初中课本。
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
“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