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复习探索讲座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5 19:2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05年高考语文复习探索讲座



【讲座者简介】刘建琼,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优秀专家,长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特级教师讲师团成员,湖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沙市中语会副理事长,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长沙市高级中级评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科教导报》湖南高考语文专报主编,河北师大《语文周报》策划/主持,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招考”语文指南常年嘉宾主持。(永州市宁远县2004年10月18日上午/株洲市攸县2005年3月¥日/娄底市教科所2005年3月¥日/永州市新田县2005年3月¥日)

 

【讲座内容提纲】
 
一、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评价
  语文新课标的评价思想是测验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该重视平时过程中的随机形成性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的考试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但是却是目前教学重要的一环。考试无法改变,改革理所应当,让它符合新课标的评价思想。那么,2005年的命题会尽力做好这一关键事情的。那么,他们会从那些角度来实施这个理念呢?
  (一)试题会更加重视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考查教学的引导开发、思考探究,会考查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和伦理因素。也就是注意整体性(三维性)。
  (二)试题会更加重视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听说读写”的技能程度、心理素质、言语背景等等,另外还有“知情意行”。
(注释: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组成。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三)试题会更加重视将知识考查置于语境中,注重语感的测试。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背景中解决言语行为的问题,完成语言交际任务。
   (注释: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具有个人性,它是一种感觉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这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衡量语感品位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特性,能否见别人之所未见,感别人之所未感。  2、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由“无忌”而“有忌”,就平庸了。错误的教育把他们的灵性、个性给教育掉了,这是教育的悲哀)
  (四)主观题比重应该越来越大,它更能测试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运用能力。主观题是定性评价的重要形式,定量主要考查的是知识。
  (五)重视语言文化试题的考查。大体表现在文学修养和典籍修养,看看考生能不能将书中的文化素养转化成自己的文化修养。
  (六)在考查精读的同时,还要考查粗读(速读),加大阅读量。重视阅读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出语文积累。

二、04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探究
 
高考语文试卷优劣的验证,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和评价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其语文真正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说符合“真善美”三点。“真”,是生命,题目正确错误,不可商量;能力的构成要把握准确。“善”,指对考生优劣区分度和对语文教学的指引。“美”,命题的文化感和艺术性、品味和审美情趣;体现地方特色。2004年湖南省语文试题的打造究竟如何呢,它包含一些什么样的亮点和规律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番。

(一) 从宏观分析,整体的亮点和启示。
1、 平稳、守正。
(1)体现了大纲思想、理念、要求;
(2)传接了全国高考试题难度、结构、分值;
  2、创新、立异。
(1)选材标新、立异。
①整体上文化含量大,文学色彩浓,像一卷的医学论文、苏轼散文,二卷的古代诗歌、徐志摩散文一起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试卷风景。
②特别一提的是“文言文阅读材料”,选用了苏轼的《放鹤亭记》。特点是:浅易、记叙为主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灵活、整篇出现有始有末、改以前史传文为散文。好处是:开拓了阅读的境界,更加符合中学实际和加强教材研读。
③瑕疵:一卷现代文有些欠佳,有的语句有重复罗嗦现象,如“奇特功效”和“神奇的功效”一段,避免这些学生更加省时、易懂;二卷的作文题目“家庭教育”命题角度是教育者的行为,考生作为受教育者感受欠深,甚至不会换位思考。所以,有人说是给家长出的题,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写。
④启示:继续重视这些亮点的学习和训练。
   
(二) 从微观分析,设题的亮点和启示。
1、命题缺陷、不足。
整体上,不错。但是,有一处硬伤,就是修改了2小题“万事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