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5 14:3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05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
内容提要:2004年是新课程标准颁布试行的第一年,也是全国11个省市单独命题的第一年。语文作文命题尤其是话题作文命题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2005年的语文备考尤其是作文命题的走向与趋势问题必然会引起广大师生更广泛的关注。在话题作文已经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摸清命题规律,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对话题作文的走向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合理的预测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探讨20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话题作文特点的基础上,从话题作文的导向、内容、形式、评价四方面入手,简要挖掘了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十大走向,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备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导向:体现两个回归
从1999年起,话题作文已经考了六年。这六年中,话题作文作为语文高考渐趋稳定的作文命题形式,也是稳中求变,逐步走向成熟的。这一命题形式以其颠覆传统的特质为语文界所接受,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育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对写作教学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5年的高考作文怎么考,这是语文界特别关注的。如果不出意外,2005年的高考大多还会采取话题作文这一形式。为了摸清命题规律,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有必要对高考话题作文的走向进行理性的挖掘和合理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六年来话题作文(包括单独命题的省市)的考试中,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等级,兼顾发展等级,真正促进了中国作文教学的改革。笔者在探讨20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话题作文特点的基础上,从话题作文的导向、内容、形式、评价四方面入手,简要挖掘了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十大走向,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备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内容:渗透三个体验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积极倡导“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管怎样,命题者的导向还是隐含在命题中。这使得考生在获得上述“自由”的同时,还是觉得“不自在”(他们必须“扣题”,也就是按照命题者预设的导向去“自由”发挥),这看不见的钳子束缚着他们的手脚。所谓命题者的导向,说的堂皇点就是“道”,题以载“道”。这种导向性,反映出命题者自身在命题思想和设置意图上的矛盾。拿2001年的话题“诚信”来说,尽管在命题中没有明确要求必须写出“拥护诚信”的内容,但命题者在材料语和提示语中却有鲜明的“偏向”。这种偏向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写作的范围,把话题界定在谈“诚信”的正面影响之内。
因此,关注话题作文的命题,首先得关注其导向。那么,2005年的话题总体导向如何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回归人本。
如果把整个写作内容作全面整合的话,不外乎人、自然、社会三个纵切面。这三个层面又交织渗透成人、情、事、理四个纬度。经纬交织点就是“人”。这是由写作的特性决定的,“文学即人学”,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共识。因此,回归人本的实质是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广泛的自由发挥空间。命题者尽可能的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去命题,让考生觉得自己就是自我“言说”、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交流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004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回归人本”这一主题。如广东卷的话题“语言与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