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1小题,约8250字。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第I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信心?( )
①“历史是一门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②“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③“我们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观察右面图片中原始社会的文物。如果要确认其产自哪一地区,除调查其流传的来龙去脉、分析其制作材料,比较其工艺、形制特征等方法外,还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是
A.确认现存何处 B.查证当时名称
C.试验它的用途 D.探究其上符号
3.孔子说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①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王” ②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③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④周朝都城频繁迁徙使诸侯大夫人心不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5.我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居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
A.战乱 B.瘟疫 C.灾荒 D.移民
6.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可能发生的时期是(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7.由图l到图2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文化知识提高
C.文艺复兴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
8.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旅游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 )
A.对西欧的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9.16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人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
①印刷工人排版印刷《马可•波罗行纪》 ②在宴会上使用来自中国的精美的瓷器
③在意大利教堂上看到达•芬奇的壁画 ④英国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