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应试策略例谈
刘玉辉 郭琴
尽管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查考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是考生并不感到文言文的浅显。其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考生没有连续的文言文学习环境。在漫长而短暂的六年学习中,教材对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间隔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时断时续,很难完成事实上的语感培养。为此,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探讨文言文的应试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高考集选拔功能与教育导向于一体。为充分体现选拔的信度与效度,高考命题者一般摘选史料传记文为语料。同样,能不能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材料中的人与事,潜在的考查着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与低。不难发现,传记文中集中着墨的人物只有一个,体现人物品质的事件不可能仅只一件。为此,能否理清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否理清中心人物与所记事件的被体现与体现的关系,是能否理解语料的关键。也只有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分析评价人事关系、理解推断难懂字句才有具体的语境得以产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变语感培养为语境阅读不失为文言文应试的有效策略。
笔者所说的语境阅读是指通过弃难抓易,抓主弃次,整体感知文意,根据文意处理问题。如果用16个字概括,那就是“观其大概,知其大略;瞻前顾后,截联自如”。
这16个字代表着两个阅读过程。一个是单向的从前到后的自然阅读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依文本表述顺序由前至后初步弄清选文中的“人物关系”。这里的“人物关系”可界定为:文段所记的是何人?围绕该人文中还出现何人?他们之间的事略在时空分布上有什么更替与变化?另一个是复合的感知过程。之所以冠以“复合”二字,是因为在单向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次性的读懂文中的“人物关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前联后合,才会通过对后文内容的阅读而搞清前文没有读懂的内容。这样多次数地反复性地“瞻前顾后”,其目的就是建够语境,明确选文从“何人(次要人物,不止一个)何事(不止一件)”上突出“何人(主要人物)”的“何种”品质。前八个字是对单向阅读过程的指导,后八个字是对复合感知过程的指导。复合阅读是以单向阅读为基础的。只有在单向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复合阅读,笔者所认为的语境阅读才能产生。需要强调的是:“观大概知大略”就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搁置生僻字词或者难懂句;待整体感知、具体的语境得以产生以后,再重点问题重点突破。
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1)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谴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辛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做鱼龙曼延、角觚(2)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谴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辛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眉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贿者,乃谴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贿,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3)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1)款:至,到。(2)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技名。(3)表:测量日影以记时的标竿。
先看“观其大概,知其大略”。
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抓住中心人物,初步感知文段大意。选文开头提到裴矩与其伯父的关系,又提到文帝,接着写其与炀帝的关系直至太宗。写其与伯父的关系,用一“鞠”字;写与文帝的关系,用“召”与“亲敬”二词。至炀帝,始详写。炀对矩,用“谴”;矩对炀,用“奏”;有炀之“悦”,才有炀的“引”与“问”;有炀的“引”与“问”,才有矩的“讽”与“令”;“帝称矩至诚”“帝问矩方略”中的“称”与“问”,以及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眉取容而已”等内容进一步写出二者之间的事略关系。及至太宗,宗“怒”矩“谏”又写出矩与太宗的事略关系。
再看“瞻前顾后,截连自如”。
文中略写的矩与其伯父、文帝的关系,旨在交代矩的“襁褓而孤”“博学”。作为详写的内容,矩与炀帝的事略关系体现中心人物矩的什么?矩与太宗的事略关系体现中心人物矩的什么?显然,仅靠单向阅读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我们瞻前顾后,读到司马光对裴矩的评价后再理解前文内容,把握矩与所记事件的被体现与体现的关系,则易如反掌。特别是象文中裴矩与何人的何事体现矩的“佞”、裴矩与何人的何事体现矩的“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截联自如、一目了然了。
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13、14、15题: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帏账,盛酒食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此人受贿,诚合重诛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