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综合检测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6小题,约10060字。
高三历史综合检测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1~32题,共48分,第Ⅱ卷为33~36题,共52分。全卷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考号和科目代号的相关信息点涂黑。
2、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3、不要在第Ⅱ卷上作答;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各题指定区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材料表明
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
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3、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履亩,意思是按实际亩数),十取一也,以公之于民为已悉矣。”整个意思是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之后,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之于民----私田。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这种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初税亩推行的历史意义重大B、私田与公田一样具有合法性,二者平分秋色
C、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D、井田制已经完全崩溃了
4、下图是一个不需要计算出结果的历史计量学坐标系,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不正确的是
y(程度)y(程度)
x(t) x(t)
O 秦明清O 秦明清
图1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的趋势图2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A、 专制主义发展趋势与封建社会发进程成正比关系
B、 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和确立时期
C、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
D、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阶段
5、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6、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航线开辟之后,英、法、美三国分别于崇祯八年(1635年)、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先后
来中国进行贸易,如右上图中描绘的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中国某一城市的外商商馆林立的情景。这个城市应当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7、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 )
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8、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美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