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全科试卷(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5科6份)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数学文)(WORD版).doc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理综)WORD版.doc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数学理)(WORD版).doc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文综)WORD版.doc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英语)WORD版.doc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题(语文)(WORD版).doc
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2012.04)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考生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联袂/妩媚 诅咒/咀嚼 肖像/惟妙惟肖
B.炽烈/整饬 通缉/修葺 奢靡/风靡一时
C.拓本/鞭挞 依偎/煨汤 露宿/原形毕露
*D.内讧/拱手 枯槁/长篙 绿茵/绿林好汉
【A项mèi/mèi,zǔ/jǔ,xiào/xiào;B项chì/chì,jī/qì,mí/mǐ;C项tà/tà,wēi/wēi,lù/lù;D项hòng/gǒng,gǎo/gāo,lǜ/lù。】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这样一种骤雨:华北平原的雨季,乍暖还寒,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暴雨倾盆。还有这样一种毛毛雨:一连多日雾丝一样氤氲着,它沾衣欲湿,但绝对打不湿泥土;它是吝啬的守财奴,面对饥渴难忍者,永远无动于衷。这两种雨,农人都不叫酥畦雨。
*A.乍暖还寒 B.暴雨倾盆 C.沾衣欲湿 D.无动于衷
【A项,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联系下面相关句子看,应是夏季的情况,可知用词不当。B项,暴雨倾盆,形容雨非常大,就像用盆子盛着水往下倒一样。C项,沾衣欲湿,形容雨非常小,像要打湿人的衣服又没有打湿。D项,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的事毫不感动,对应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广州亚运会期间,“越秀山”、“白云山”、“罗浮山”、“西湖风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承载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C.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D.市井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内功修炼”。
【A项,两面对一面,应改为“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能否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B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C项,句式杂糅,“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和“是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______。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 *B.②①④③⑥⑤ C.③⑥⑤④②① D.②①④③⑤⑥
【②承接“陆上丝绸之路”,故在最前;①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承接②的内容,又引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故在第二;④中的“史料记载”是关键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其内容,故该句排在剩余句子前面;③写路线,⑥⑤写商品,故③排在⑥⑤前,⑤中的关键词“而”又决定了它要排在⑥后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