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小题,约4420字。
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度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内容的相同点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权利平等
B.反对压迫,要求自由、民主
C.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建立资产阶级法制社会
2.下列内容不属于《人权宣言》的是
A.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B.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本质意义是
A.英国逐渐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B.从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议会至高无上,王权日益沦落
D.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
4.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5. 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以近代资本主义政体取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是
A. 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B.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7.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入西学以拯救儒学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直至严复,到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8.“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实施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外国侵略,挽救王朝危机
C.挣脱封建枷锁,关注神界新知
D.注意世界时局,发展民族经济
9.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0.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