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汶上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6220字。
汶上一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 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礼乐制度的崩溃
2.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
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6.下表是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克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表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
英国 0 俄罗斯 38
德国 13 意大利 18
法国 20 美国(1913) 30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7.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上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