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试(二)全科试题(5科6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综合资源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5/9 10:10: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文理科全套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 数学文.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 理综.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 英语.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 语文.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二)(word版)数学理.doc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文综.doc

  太原市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一个“柔”字,味道全出,可谓搔到了问题的痒处。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曾提到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柔”的本义出发,加以阐释,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含“需”字,参之以《易经》“需”卦的卦象,可知“需”有“等待”之义。据《易传》记载,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度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的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乃指水的柔弱所表征出来的规定。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采取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凝固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足“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从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和平与宽容的民族。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对于兵器乃至战争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此相关联,在历史上,我们对于诉讼也是持保留态度的。儒家主张,亲亲为仁。诉讼总是缘于利益的纷争,它只能是道德失效的结果。在中国人看来,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争执双方倘若采取这种妥协的姿态,那么就会使诉讼变得多余。所以,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认为,“无讼”才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中国文化的儒雅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却又决不因此而失其庄严。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
  (何中华《由“儒”字说开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儒”诠释为“柔”,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指出了“儒”字真正的本义。
  B.宋词专家叶嘉莹由“儒”的本义,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彰显了中国文化性格的多维度。
  C.《易经》把“儒”字释义为“需”,《易传》中孔子把“需”字释义为“等待的姿态”。
  D.“儒者柔也”,中国固有的柔性,使得中国避免了外界危机的影响,也度过了自己一次次动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水”的意象,我们能体味到“儒”之“柔”,“柔”也体现着水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以水喻道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
  B.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柔弱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这种特性,正体现了道的品格。
  C.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D.中国人认为诉讼是不道德而多余的,没有诉讼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中国文化的儒雅性格才是真正的内在力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柔”和“等待”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儒”的含义的理解,通过对“儒”文化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B.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形状随容器而定,这正是“道”的品格。“道”的品格隐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C.古典技术对自然界不具有征服性,可以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特征。
  D.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也是古代有德行的人所慎用的器物,从中国古人对兵器的价值取向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奉守的和平与宽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