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理科综合模拟试题(6)
- 资源简介:
共32题,约11050字。
浙江省杭州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理科综合模拟试题(6)
2012.03.11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Mn 55 Fe 56
第Ⅰ卷(共1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和他的同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即14CO2饲养小球藻,观察在小球藻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和去向,从而首次揭示了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I代表叶绿体基质,II代表类囊体膜
B.小球藻中出现的第一个被标记的化合物为PGA
C.符号C6可代表葡萄糖,每产生1分子C6,需要2分子PGAL,完成6次循环
D.碳反应的直接产物是PGAL,在叶绿体中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的原料,少部分被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
2.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功能是降解各种DNA分子
B.基因工程中经常用到的酶就是DNA连接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D.具有黏性末端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先形成磷酸二酯键,再形成氢键
3. 如图示意神经细胞中Na+、K+的跨膜运输,以此说明神经细胞和细胞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有离子差异(图中管道陡度示意离子浓度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对Na+、K+的吸收无选择性
B.图中表示扩散过程的有②、③过程
C.细胞膜内外因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了膜极性
D.膜内外出现Na+、K+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K+浓度膜外高,Na+浓度膜内高
4. 免疫的对象是外物或“非己”,对于外物,免疫系统坚决消灭,而对于自身的正常细胞则“不予侵犯”,这叫免疫的自身耐受性。如图表示机体对“非己”进行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下说法错误的是
A.②细胞能直接促进④细胞的形成
B.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是因为不同的人细胞表面有不同的MHC
C.③细胞→④细胞表示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①细胞的免疫吞噬、处理过程无特异性
D.直接注射Y物质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属于被动免疫
5. 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熟的种子无休眠期,也可用肉质直根扦插繁殖。生长于背风向阳处的植株叶型为全缘型,生长于向风荫蔽处的植株叶型为缺刻型。为了探究“蒲公英缺刻叶型的形成是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同一田野中生长良好的蒲公英为材料,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思路。其中最合理的是
A.取叶全缘的一株蒲公英上的两粒种子,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甲、乙两花盆中催芽;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为背风向阳处,乙为向风荫蔽处;观察叶型
B.取叶全缘的蒲公英的同一直根,切取相似两段,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甲、乙两花盆中催芽;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为背风向阳处,乙为向风荫蔽处;观察叶型
C.选取叶型缺刻型和全缘型的两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取其根,切取相似的两段,分别埋于装有沃土的甲、乙两花盆中催芽;发芽后于背风向阳处培养;观察叶型
D.选取生长良好的同一直根,切取相似两段,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培育至出现成熟叶型分别移栽于甲、乙两花盆培养,甲为背风向阳处,乙为向风荫蔽处;观察叶型的变化
6. 在植物的细胞培养中,现有多种方法可提取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成功解决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克隆方面的难题,标志着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提取原生质体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酶解法
B.将原生质体放入高渗溶液中,可正常膨大
C.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植株可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但不是遗传转化的理想受体
D.原生质体的获得再一次证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存在
7. 国家环保部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新作了修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截止期是2011年12月5日。本次修订的内容有多项,其中有“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监测规范”“增设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监测规范”等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臭氧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发生作用后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等有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