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300字。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典诗词鉴赏观止
路桥蓬街私立中学 张志祥
比较鉴赏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王维《杂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请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人格特点。 (2)指出这三首诗语言上的共同特点。(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是梅、菊、松,均为传统文化中象征操守高洁之物。 (2)三首诗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①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②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 营造了一种 气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的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 ,元稹诗 ,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③王昌龄是有名的“七绝圣手”,尤擅长写军旅边塞生活。请写出我们初中学过的其《出塞》诗的前两句:“ , 。”④白居易是 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① 都表达了对朋友遭贬谪的同情、关切和惆怅、伤感之情。② 写景 悲凉伤感 直抒胸臆 通过画面描写③ 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④ 新乐府 诗歌合为事而作
台 城 韦庄 鹿柴 王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 “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卜算子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④,只有香如故⑤。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未报。待到山花烂漫时⑦,她在丛中笑。[注]①驿外:驿站外。②更著(zhu6):又值、又遇到。③群芳:众花。④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⑤如故:依旧。⑥俏:艳丽美好。⑦烂漫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节。[鉴赏提示]陆游的这首咏梅词,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作者积极用世的精神在政治上屡次受到打击以后,不免滋生了几分带消极的孤高自许的成分,但他坚决不肯和主和派同流合污的劲节始终是值得称道的。※※毛泽东的咏梅词,借梅花的形象,热情地赞扬了革命战士,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1、 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答:(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 2、 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答:(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 ;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 ”、“ 终归大海 ”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忆江南》(一)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二)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热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①两首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江南景物,白词写的是 ,皇甫词写的是 。②两首词都注意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做到情景交融,白词“山寺月中寻桂子”渲染了一种的氛围,而皇甫词中“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句则渲染了 的氛围。两首词流露出的情调亦不相同,白词是 ,皇甫词则是 。①秋季 夏季 ②清静、幽远 依依不舍的离别 悠然自得的愉悦 绵长难断的离别之愁。
从军行王昌龄 塞上听吹笛高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