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说课稿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3/26 20:32: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860字。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识的方法。”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所以我的教学方法如下: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再反复诵读。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包括通读、精读、品读和研读。3、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五、教学手段主要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以及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新理念。
  六、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导读——体悟——探究——交流。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西方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所以我采用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关于中国人的脊梁的那段话作为导入,以此来引发学生激越的情感。
  2、录音范读,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为下面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作准备。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字词问题,汇总出示给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在听完范读后,借助学习工具,通过讨论,互帮互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
  3、设疑讨论,鉴赏品味。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五个问题,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①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②他们的身份如何?③他们为何而死?④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⑤作者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