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2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全科试题(5科6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2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3/20 13:29: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5科6份),部分扫描答案稍显模糊。
  文数.doc
  理数.doc
  理综.doc
  文综.doc
  英语.doc
  语文.doc
  昆明第一中学
  2012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字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汤一介
  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以便形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以成为我们提供有正面价值的资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败。把“和而不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一条原则,是不是能得到某些有益的、甚至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极有意义的结论呢?
  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些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以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为例:儒家要求“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同的思想,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出现了某种新的共识。到西晋,郭象调和孔老,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有为”和“无为”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高讨中提到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则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它并不抹杀任何一方,但使双方均能接受,这就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罗素1922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已多次证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涵,这无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则的。中国文化由一世纪至十世纪,由于充分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变成印度文化,这也正是因为这一过程中,中国人能较好地运用“和而不同”原则对待印度文化所产生的结果。
  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交往中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可能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交往中发现不同文化原来有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儒家的“泛爱众”,从抽象的意义上讲都是“爱”、“爱”就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的普遍原则;同时“博爱”、“慈悲”、“泛爱众”仍然保留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种情况是,在文化交往中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另一种文化的某些重要观念,但另外那种文化中的那些观念与此种文化并非不能相容,这样就可以在交往中接受这些新的观念,并经过改造而逐渐使之融化在此种文化之中,从而丰富此种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国原来并没有明确的“顿悟”观念,但到宋明时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顿悟”观念,并使之融化在自己的体系之中。第三种情况是,在交往中会发现,此种文化不具有彼种文化中的某些有意义的观念,而且这些有意义的观念与此种文化的某些观念并不相容,从而在交往中不得不放弃此种文化中的某些旧观念,而接受外来的新观念,使文化得到发展。例如西方“民主”思想输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不得不放弃过去传统中的“三纲”等旧观念。第四种情况是,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反复交往中,会发现双方或多方都未曾有过的、然而十分有意义的新观念,例如“和平共处”、“文化多元共处”等观念,把这些观念引入不同文化体系,对各种文化无疑都是有意义的。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在不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因其“不同”而达到某种“同”,在“不同”中找到可以共同接受的原则。而在“不同”情况下取得的种种“共识”,正是交往和商讨中实现“和而不同”原则的体现。
  1.下列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共识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
  从而完全互相认同:这就是“和而不同”。
  B.“和”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正如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不同文
  化传统的因素,但它并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
  C.“不同”是各种文化在交往和对话中得以发展的基础,一味追求“同”不仅不会使文化得到
  发展,反而会使文化衰败。
  D.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原本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后来的发展中找到了交汇点——“有为”也
  是一种“无为”。这证明了“和”和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高密孙氏素豪侠,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时胶乐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乐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