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全科试卷(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全科试题(5科6份)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数学理)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数学文)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英语)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语文)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题(理综)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题(文综)WORD版.doc
安徽省名校2012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文官服饰之美
马琳
唐代文官服饰质料优良、色彩华丽、纹样精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着装的整体效果,深刻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然而自然美并非孤立存在,是与社会伦理观念紧密相联的:服饰的质料、色彩、纹样,尽管取之于自然,形制、饰物等却不是随人可用,由其等级地位所决定,强调自然美与伦理美的统一。
伦理美,即唐代文官服饰强调与身份等级相一致,以封建伦理道德原则作为衡量服饰美丑的标准。由于中国自汉代以来即为文官治理天下,故其服饰之政治性、伦理性极强,以达到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辨贵贱的目的。唐代文官服饰等级森严,不可逾越:朝廷亦通过行政手段加以维护。无论是历史的沉积还是大唐王朝的不懈努力,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强化着唐人服饰审美观念中的社会伦理色彩,美的服饰必须与上下等级贵贱相适应,否则就是丑陋的。
细究起来,唐代文官服饰以伦理道德为美的风尚,是自古以来服饰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儒家“天命观”思想的体现,同样,儒家对“天道”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天人感应”等理论对古代服饰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一方面,它竭力维护古制中与此相关的服饰,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新的创造,从而对唐代文官服饰的色彩、纹样、饰物等装饰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服饰色彩方面,一方面服色被分为正色与间色,重正轻间,以此体现尊卑。古时以纯色为正色,两色相杂为间色。另一方面以服色顺应方位。方色,亦称“五方色”,方域之色,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天、地等诸方位,并将其施于大礼服。在服饰纹样方面,祭服的章纹古已有之,唯作为文官常服的纹样以花鸟图案为主,它集象征性、寓意性与装饰性为一体,颇具大唐风格。
自然美,即唐代文官服饰注意服饰质料、色彩、纹样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统一,并追求服饰的整体和谐之美。中国古代强调服饰的社会性质,强调从伦理角度时服饰进行审美,这种以伦理为中心的服饰思想虽然通过官方颁布的舆服制度加以推行,然而也是通过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呼唤人们的审美兴趣,进而从心理上认可并接受。
同时,以效法自然为美的服装倾向也不是仅从某一方面显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服饰的质料、色彩、纹样、形式等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即唐代文官服饰的美学效果出于一个完整的设计考虑。
主次分明,互相贯注,彼此呼应,在多样中见统一,在对比中见和谐,产生非同凡响的美学效果。
唐代这种以自然为美的服饰思想,其哲学基础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人合一”观念,其社会基础则与炎黄子孙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华民族从氏族公社到封建社会长期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形成了对大自然高度重视的民族心理有关。另外,唐代文官服饰注重在多样统一中创造自然和谐的服饰之美的审美习惯,也是古已有之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在服饰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中国古人一直在寻找一种与人的生理需要相适应的审美尺度,均主张只有将不同的声音、物品、味道等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感到和谐、适宜。
(选自《中华文化画报》有删改)
1.唐代强调服饰的伦理美,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官方颁布舆服制度加以推行,大唐王朝不懈努力强化。
B.自古以来,就有与之相应的观念在不断地沉积、影响。
C.美的服饰必须与上下等级贵贱相适应,不符合伦理纲常的服装的确很丑陋。
D.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呼唤人们的审美兴趣,有助于人们心理上认可。
2.下列对“唐代文官服饰自然美”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眼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2],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