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3题,约8090字。
西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A. 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共同目标是
A. 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B. 结束清政府腐朽统治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强调社会责任感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 1913年,徐元章曾痛书挽联:“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问如此奇才,古今有几?道德发为文章,英雄造成时势,痛横来惨祸,天地不仁。”对挽联中哀悼的这位英雄“造成时势”表述正确的是
A. 分崩离析满清统治 B. 风起云涌民主革命
C. 滚滚洪流宪政共和 D. 蓬勃发展工农运动
5.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
(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分布严重不平衡
B. 民族资本较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C. 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D.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6. 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
A. 建立资本主义的意愿 B. 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C. 对民族主义的诉求 D. 追求自由主义的愿望
7.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
A. 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 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C. 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D. 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8. 民国建立前,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
A. 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B.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 D. 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9.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这种形势应采取的根本方法是
A.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B.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C. 学习俄国,走十月革命之路
D.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0.《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