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劝  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