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与宗教》专项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4小题,约8030字。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专项测试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刘炎生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从所给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1.古代刀耕火种的民族,土地和森林都是天然的财富,不愁无地,只患无人,有多少人就开多少地。所以他们的土地观念淡薄,缺乏占有土地的欲望,再加上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不得不凭借集体的力量去抵御自然的威胁,集体获取并集体分配食物。这段话表明
A.集体分配方式决定了民族的生产力水平
B.土地私有化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标志
C.共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难以形成民族认同
2.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这表明
A. 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特征,对民族同化具有抗拒力
B.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最显著的标志
C. 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D. 共同历史渊源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3. 我国滇西北聚居了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摩梭人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的民居建筑独特多样,民族服饰奇异多彩,是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摩梭人的走婚习俗,更是被人类学家称为“婚姻活化石”。民族建筑、服饰和婚姻习俗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体现了民族的特征。
A.共同语言B.共同心理素质
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地域
4.在“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生活中,游牧民族形成了遵循自然、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我们看到,蒙古族人的舞蹈动作以模仿鹰的展翅飞翔、马的飞奔疾驰为主,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豪迈与热情。这说明
A.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拥有富含生命力的民族文化
B.蒙古族的舞蹈是对其民族历史渊源的本质认同
C.蒙古族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其舞蹈文化的物质决定因素
D.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5.向警予(土家族)、邓恩铭(水族)、赵世炎(土家族)、李裕智(蒙古族)、周保中(白族)、马本斋(回族)……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少数民族优秀儿女的事迹证明
A.民族发展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B.各民族的优秀代表是形成民族差距的内在原因
C.因为民族精英数量的多少,各民族存在强弱与高下之别
D.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统一的祖国
6.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有6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7位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都是藏族公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西藏自治区有19名代表。这说明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得到了全面落实
B.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职务只能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
C. 少数民族的自治权有法律和制度保障
D. 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是真实的
7.历史学家郑鹤声认为:“在今日(1936年)非常时期,教育之于边疆的教材,更其不可忽略……应注意下列三点:(一)边疆形势与领土的损失和经过;(二)边疆人民生活的情况和社会经济的情形;(三)边疆之应如何开殖与发展!”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A.解决民族问题的当务之急在于资源的开掘与经济的发展
B.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唤醒民族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C.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民族繁荣的必要性
D.边疆贫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不利因素
8.纵观中国历史,汉代有“文景之治”,西晋因“永嘉丧乱”衰亡;唐代有“贞观之治”,“安史之乱”则成为盛衰转折点;清代有“康乾盛世”,又因外族入侵而结束中国的封建历史。一治一乱的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共同点有
A.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