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古诗鉴赏应考建议
331409 江西省峡江中学 黄慧安 (小灵通0796—3733786)
“相对稳定,调整改进”,这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惯方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是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
基于此,我以为复习复习古诗鉴赏,要扎扎实实引导学生懂诗性,悟诗情,提高想像与联想能力,学会自我建构。一味灌输、猜押,死记硬背,都不会有好效果。
一、 懂诗性即懂得诗歌表情达意的特性
哲学家用概念明志,诗人靠形象说话。同一思想情感,一个明显,一个暗寓。例如:自由安适幸福的生活十分令人向往——这是哲学家的表达。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这是诗人的表达。
诗歌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所谓形象思维,即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表达抽象深刻的思想、志趣、感情。这就是诗的特性。所以,比起小说、戏剧来,精短的诗歌更多注重于方寸之间塑造形象。有人物形象,如叙事诗中的故事人物,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自身;更多的是客观物象,湖光山色、天象云影、田园桑榆,大漠孤城、人事场景,等等等等。上例杜诗中含八种物象,即春日江山、春风花草、泥融沙暖、燕子鸳鸯。春光明媚,春风和煦,草绿花香,江山秀丽,这是清新温馨的大背景。燕子融泥,鸳鸯睡沙,这是安适幸福的特写镜头。诗人看起来什么都没说,但将他诗中的物象合起来领会,安适、幸福、美好的形象不正是他内心向往的写照吗?
二、 悟诗情即识别、感情形象中的情感信息
形象与思维的融合性,决定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性是缘思(思想、情感、志趣)择形(景、事、物、象),以形显思,或以景显情,或托物言志。高考的特殊决定了取材的精短与诗歌形象的相对鲜明丰富,于是情景交融的诗(词)易成为首选。以情景联系而言,因为景是诗人依情择定的,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散发着情的信息也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诗必须循着情景之间的脉络联系,即景悟情,缘情解景,读出了物象背后的东西——情志,才算是鉴赏到位。情的信息可以从下列方面去把握。
其一、景物本身的特质所赋予的特定文化内涵。
如:高山、奔流、上天、人海、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景,多与豪情壮志相谐。
松、菊、梅、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用于传递孤独惆怅。
关山(月),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
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发闲情逸致。
雎鸠、鸳鸯、蝴蝶、鹊桥等,多喻以甜蜜、幸福与爱恋。
南山、幽居、禅寺等,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如此等等,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积累、知晓进而把握物性与情志间暗谐默契,再去看上例杜甫诗中的物象,很快便能建构起诗情画意。
其二,物象本身的色、形、动态等暗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识别,并借助想像与联想,充分挖掘。
仍以上述杜甫诗为例,“江山丽”的“丽”“沙暖”的“暖”,两个形容词分明显示着美好与温馨。“花草香”既含花草的美丽之色形,又充溢着迷人之芳香。“融”、“睡”两个动态,见出悠然陶然。这些是自然的景语亦是诗人的情语。再如杜牧《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红”中,浓缩着秋天热烈的景象与勃勃生机,折射出诗人爱秋颂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