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初考试全科试卷(9科9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 高二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23 22:25: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全科试卷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化学).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生物).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数学).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物理).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英语).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doc
    吉林省油田高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政治).doc
  吉林油田高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考试
  二年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共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30分 每题2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迤逦(yǐ)  仓廒(áo) 出岫(xiù)
  B.怂恿(zòng)讥诮(qiào)流憩(qì) 央浼(miǎn)
  C.窈窕(yǎo) 懿范(yì)  簪笏(zān)捧袂(mèi)
  D.睇眄(miǎn)潦水(lǎo) 夭阏(è)  蓬蒿(hāo)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1月21日春运火车票开卖以来,前往火车站售票大厅购买返乡火车票的人不绝如缕,售票口时而出现“长龙”。
  B.去年11月27日,耸人听闻的黑龙江鹤岗市新兴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最后一位遇难者遗体已经找到,最终确定该事故共造成108人死亡。
  C.姚明拥有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极高的商业价值,前段时间又成功收购上海东方男篮,支持家乡球队的建设。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多年来的努力分不开的。
  D.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了最顶峰,却也因“安史之乱”把那最令人骄傲的一面推向滑坡。大唐王朝从此日薄西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灭亡。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显示希望和活力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国家的称谓。
  B.流感肆虐之时,我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连翘配制而成的。
  C.在强震中遭受重创的海地政府十七日露天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确定如何协调源源不断涌来的国际救援物资是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
  D.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是:对,正确。   B、彼且恶乎待哉    恶:何。
  C、感吾生之行休。   行:走路。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7、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
  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奔走效力。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9、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问征夫以前路      
  C、莫之夭阏                   D、复驾言兮焉求?
  二.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0.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11.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三. 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